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要紧组成单元。伴随深圳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愈加大。截至2001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54888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46%,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着愈加要紧的份量。民营企业向国家纳税额也逐年上升,提供就业机会,配合国有企业的策略调整,促进出口和推进技术革新,在很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成为深圳经济必不可少的要紧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的进步经历
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进步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民营经济恢复进步时期(1979-1986年底)。深圳经济特区打造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将来,深圳根据“先兴盛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当地居民进步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进步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事实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第二阶段是民营经济的稳步进步时期(1987-1991年底)。伴随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中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深圳政府又相继颁布有关政策和打折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机关干部和科技职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进步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已进步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
第三阶段是民营企业迅猛进步时期(1992年到今天)。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将来,国家确立了进步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民营经济进入了迅猛进步的新阶段。这十年来,每年注册的民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都比较高。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紧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勉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天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营企业 54888 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53.6倍和544倍。
深圳民营经济的几个特征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总体来看,有几个公认的特征。一是规模小。二是人才少,技术落后。三是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粗放。四是多集中在零售和餐饮等传统餐饮服务业。致使这类问题的,当然与以往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不利,民营企业筹资难,因此很难吸引到出色人才等有关的。
但与全国民营企业这类问题相比,深圳的民营企业反映出来的特征正好相反。
第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大
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资本超越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94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民营集团公司有48家。达成连锁经营的企业为80家,而代理加盟的门市超越2000间。“华为”、“中兴”等一批出色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国内产业进步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公司、安圣电器公司分别名列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1位和第2位,顺电实业公司、爱施德公司也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行列。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范围
由于深圳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范围限制较少,因此深圳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范围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区域的投资范围和经营范围,过去主如果的传统商业、餐饮服务业。而在深圳,由于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范围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每个范围,打破了过去只不过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飞速,现在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第三,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范围
截止2001年底,深圳主要从事科技产业的民营企业超越2500家,经深圳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200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70亿元。近几年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10%,民营科技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约20%。因为筹资相对的便利和技术成就转化为产品的机制比较宽松,促进了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如火如荼,为科技成就飞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渠道。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得以促进。深圳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成为进步高新技术和达成产业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第四,民营企业重视研发和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民营企业进步的推进器,深圳民企已经成为技术开发革新活动的要紧主体。1999年底,全市14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中,有4家落户在民营企业。全市科技研究开发职员,有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深圳民营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常识产权的企业占总数的64%。由自主常识产权商品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的88%。这充分改变了普通人对于民营企业就是技术构成低,设施落后的认识。
第五,从个体户和小作坊转向现代企业规范
深圳民营企业的生态分布非常正常,有初级形态的个体户和小作坊,也有更多的在向有限责任公司演进和转化。而一些营业额好而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大多重视管理模式的改进。譬如华为技术公司每年都花很多时间,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每年都要总结出一些“管理要素”。深圳很多民营企业都开始从提升管理效率中争效益。 这五个特征,说明深圳民营企业在健康进步中,可以渐渐提升角逐能力,在国内外企业角逐激烈的深圳,具备充分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说明了国有企业策略性结构调整的政策,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进步,是很正确的。
政策和地方立法促进民营企业进步
深圳委和市政府本着改革的精神,对民营经济的看重与有力支持,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迅速而健康进步的重点原因。
80年代中期,当很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进步尚处于争论、观望阶段的时候,深圳委、市政府就拟定发布了《关于鼓励科技职员举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方法》、《关于进步特区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等要紧政策。
党的十四大提出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将来,市委、市政府准时总结深圳民营企业的进步经验,当令调整有关政策,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管理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暂行规定》等两个特区规章,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进步的规范性文件。
党的十五大确立民营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紧组成部分”的地位将来,市委、市政府又准时组织了两次旨在推进民营经济进步的重大课题调查。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关于加快进步个体、私营经济的建议》,使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一些实质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深圳委和市政府都把进步民营经济的工作列入全市经济工作的日程。政府文件中部署民营经济工作的内容逐步得到落实实行,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强。
在立法方面,深圳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深圳作为国内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内比较早地打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民营企业成为这一规范变迁的最大受益者。
深圳早在国家颁布公司法之前,就于1992年率先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股份公司条例》、《合伙条例》等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规范的法规规章,催生了一批根据现代企业规范组建的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为民营企业的健康进步奠定了好的基础。
深圳自1992年获得全国人大授与的特区立法权之后,着重参照国际惯例来健全经济立法。一批促进市场导向改革的要紧法规规章,都是在国家尚未颁布有关法律法规之前,就已经在深圳率先推出,率先实行。因此,各种企业面临的法治环境最好。
深圳政府也通过推行审批规范改革和提升行政效率手段来为企业进步提供便捷。深圳政府通过审批规范改革,废除去一批审批项目,精简了办事程序,较大程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企业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以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一事为例,原来辗转很多部门,需要5、六个月时间才能办成,目前基本上一个月之内就可完成。2000年以来深圳民营企业的注册,以天天200-300家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改革成效的生动反映。
深圳的独特地理环境也是要紧原因。深圳毗邻香港,购买力巨大的独特经济地点、海陆空全天候的交通运输条件、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提供、需要旺盛的当地市场等优越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深圳民营企业进步的就业意义
深圳从一个仅有三万余人口的边陲乡村农业渔业小镇,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成长为一个有700人口的要紧地区性经济城市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依靠高低两端对全国各地劳动力的较强吸引力。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悬殊的比率可以看出,深圳进步中,当地劳动力不可能是深圳进步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供给来源。
人口统计表明,在深圳的各类企业中,外来劳动力占职员总数的3/4以上。据1997年的数据,深圳共有户籍人口103万,而流动人口则超越300万。在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作为劳动力进入深圳的。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非户籍的外来人口,有500余万人在深圳务工经商。除去在数十万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中高级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外,其余主如果外地民工,基本在流水线上务工。这样来看,深圳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主要由外来劳动力为主体并作为主要供给来源的市场。
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标按时间上,深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6人,比1990年增加了2771人,增长了3.36倍;其中深圳的特区内人口密度为6532人,特区外为2858人,分别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860人和2390人,增长了1.44倍和5.11倍。这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伴随特区外主要以农业和工业进步为主的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化水平得以明显提升。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很多的外来人口,特别是外地民工的流入互为因果,使这一区域的人口密度飞速增加。这从侧面说明外来人口在深圳务工的比重。特区外人口总数远远超越特区内,这样来看深圳吸纳外来人口务工的规模。
2001年人口普查深圳数据
深圳人口和密度 人数 人/平方公里
全市合计
7008428
3596
特区内总计
2558551
6532
福田
909325
11652
罗湖
774766
9821
南山
722093
4395
盐田
152367
2162
特区外总计
4449877
285
宝安
2735033
3836
龙岗
1714844
2032
深圳人口结构的几个特征
深圳十年来人口年龄结构更为年轻,15-64岁人口占90.39%,比1990年增加了7.24%,与全国和全省同口径人口比率相比,深圳分别高出20.24%和20.61%。这表明深圳人口是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虽然降低1.11%,但绝对量达7.8万人,比1990年增加4.1万人,增长了1.11倍。
而非户籍人口则更为年轻,仅26.61岁。由于这一部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0%以上,是整个深圳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非常重要缘由。
深圳角逐性非常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拉动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与1990年相比,深圳人口中平均每十万人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增加。其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上升80.43%;具备中专、高中教育程度的由19194人上升为22338人,上升了16.38%;具备初中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上升了19.85%;受过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大幅降低,由21589人降低为12034人,降低了44.26%。
深圳人口机械增长快于人口自然增长。从近十年户籍人口的增长趋势看,自然增长速度基本维持在1%的增长水平,机械增长速度却在5%以上,说明户籍人口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人口机械增长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非户籍人口增加显著。全市普查时点上登记的人口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点上登记人口大幅增加了534.1万人,其最主要是什么原因深圳近十年来,社会经济进步活力较大,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流入深圳务工、经商,从而形成外来人口的显著增加。这部分人口并没发生户口迁移,而只不过居住地的改变。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其余的人口都是非户籍人口,来自全国各地。
对外省市民工和下岗分流职员的就业
深圳人口中,17-25岁年龄段占工人总数的75%,其中18-23岁年龄段占45%左右。按其来源地分类,来自大中城市的占4.1%;来自大中城市郊区的占4.4%;来自 县城的占14.4%;来自乡镇的占29.8%;来自乡村的占47.3%。
以本人文化程度来分类,同意了初中教育的占31.8%;同意了高中/技校/职高教育的有50.5%;受过中专教育的有7.4%;同意了大专或以上教育的也有8.5%。
深圳人口结构的这几个特征,显然对于深圳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积极有哪些用途。
伴随深圳经济结构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有相应的提升,可以满足产业进步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更高需要。
第二,由于流水线劳动力提供的充裕和劳动力市场的激烈角逐,企业劳动力本钱的上涨可以得到控制而维持对外来投资商的吸引力。
人口的年轻化表明,整个人口的供养系数非常低,资源主要流向生产和建设。
深圳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很突出。据统计,深圳在第一产业的从业职员只占1.59%,第二产业占到55.99%,从事服务业的有42.42%。
在外来人口占总人口82%的比重条件下,深圳的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进步,给外地流入人口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从全国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山西;主要接纳省份为: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沿海区域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新疆、西藏近年来也在成为新的流入地。与其他省区比较,东北3省城市职工流出量相对比较大。
依据深圳劳动部门的调查,深圳外来劳动力主要来自长江以南的省区:广东本省、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近年来,山东、河南、安徽到深圳务工的人也有明显增加。这类省区,都是农业大省。河南和四川还是人口大省。显然,深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这类区域外流的民工提供了不少的就业机会,减缓了这类省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派生出了就业重压,并为这类区域农村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
上海财经大学兰宜生于2000年7—8月,在广东做了一次外省民工问卷调查。调查地址包含广州、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占广东全部22个地级市的2/3;所选企业均为外商投资出口企业。同意调查的民工分别来自黑龙江、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12个中西部省区。
返回的问卷统计剖析结果表明,这类外地民工的月薪水平比其原本在家乡做工或务农的月薪水平平均提升3.23倍,由144元提升到611元;每一个民工平均每年往家汇款2606元,占其家庭年总收入的28.7%。这说明中西部区域劳动力流入广东,既缓解了中西部区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重压,也对增加民工个人及其家庭收入有显著成效,对提升中西部省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具备积极推动作用。
同时,在外省市因国有企业策略性调整等缘由下岗分流的一部分熟练工人,技术职员和管理职员等,也在深圳获得了再就业机会,有些甚至自己开始创业。外来工人中来自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占近20%,就是说明。
从这两方面看,深圳飞速发展的工业化,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员,都提供了就业机会,事实上配合了全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
再考虑到返乡创业的民工在就业方面有哪些用途,深圳的见解用途也非常大。少数民工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营销推广渠道和方法,在在完成初步的资金积蓄后回乡创业。四川金堂回乡民工创业园,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为家乡政府的鼓励,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职员开始出现返乡创业进步的势头。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市县,“民工+乡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同具影响力的新的开发模式。1997年上半年四川回乡创业人士总数超越40万。90年代末期的统计,安徽阜南县回乡创业人士约占个体私营企业的75%。湖北咸宁区域通城县每年输出劳动力8万多人,每年民工“创汇”3亿元。由回乡打工仔创办的企业超越30家,累计投资18亿元,年产值3.4亿元。
影响深圳民营经济进步的几个问题
虽然民营经济在深圳的进步很突出。但限制性原因依旧存在。
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面仍存在对民营企业的事实歧视和限制。在产权保护方面,民营企业及其投资人的财产仍未能得到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保护,民营企业内部职员的贪污、偷窃行为被界定为“侵占”,处罚明显偏轻,深圳民营企业职员贪污、偷窃1万元以下的行为,甚至可以不遭到包含行政处罚在内的任什么地方罚。
在产业政策导向方面,深圳委、市政府的年度工作安排中,都强调进步民营经济的工作,但政府有关部门却没具体的民营产业指导策略,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方向和项目的选择的政策模糊,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除此之外,明文规定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的手段,由于缺少可操作性而很难落实。
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仍然存在,一般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邮电、通讯、电力等现在仍禁止民营企业进入,在外贸等范围也对民营企业有不少限制。
筹资瓶颈仍是妨碍民营企业进步的要紧原因之一。现在,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同等看待,但在实质运作过程中,因为种种缘由,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筹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深圳现在已经打造中小微型企业筹资担保体系,在帮助民营企业的筹资方面,还远远难以满足需要。民营企业直接筹资的途径也遭到限制,争取上市额度很不简单,已经壮大的民营企业只能通过回收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等方法“曲线上市”。而受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关注的“二板市场”又迟迟未能推出。
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与办事的规范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升了民营企业经营本钱。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没办法制止。有的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一样的不同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职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它种类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肯定的待遇差别。民营企业对于某些政府部门的具体做法,仍然存在较多建议。如民营企业职员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目前需由人才服务中心管理,而该中心又收取较高的管理费。民营企业期望深圳借鉴上海、珠海等地的做法,在民营企业自愿的首要条件下,改由总商会和有关单位管理,免收管理成本,以减轻企业负担。
虽然体现出了五大特征有别于国内民营企业的整体特征,但,国内民营企业的各种主要问题,在深圳也依旧存在。自己的落后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投资--管理一体化的传统家庭式经营仍是深圳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父母式管理、经验型决策,用人唯亲,企业内部没明确分工,决策不民主、管理不科学,缺少有远见和专业能力的管理职员、投资理财职员等。
除此之外,对信誉看重不够甚至恶意欺诈的状况也存在,这也是民营企业发展市场困难,筹资时获得担保困难的最重要原因。
民营企业的所有-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国有企业相比平均偏低,管理愈加粗放,决策凭感觉。也限制了企业的进步前景。很多民营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途径十分狭窄,从事餐饮和零售等传统行业的多数民营企业,几乎从不用网络获得信息。
进步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就业
民营企业在整体上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而中小微型企业提供就业的能力,国际公认超出大型企业。法国国民经济进步中,中小微型企业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扩大就业方面。近年来,法国政府在拟定促进经济进步的政策中加强了扶持中小微型企业的力度,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以缓解长期以来困扰法国的紧急失业问题。
8 0 年代是法国中小微型企业如火如荼的时期。据统计,现在职工人数在500 人以下的中小微型企业有将近229万个,其中个体企业115万个,占总数的50.2 %;雇用2 0 名职工以下的小企业有104万个,占总数的45.4%。现在法国全国就业职工总数的70%被中小微型企业所吸纳,中小微型企业因此被誉为“创造就业职位的机器”。近几年来,法国政府在振兴经济的努力中把扶持中小微型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1995年法国政府推出“振兴中小微型企业计划”,把向中小微型企业征收的价值税率从33%减少到19%,以刺激企业活力,扩大再生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注册税和公司税的税率也相应减少,以鼓励创办企业。除此之外,政府还对扩大招聘职工的企业在福利税收方面予以减免打折。1996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旨在维护中小微型企业利益的有关立法,保障海量小商业在角逐中的合法权益。同年还成立了中小微型企业进步银行,该银行由国家直接投资、联合部分民营投资银行入股,筹集300亿法郎(1 法郎约合0.16USD)的资金投放给中小微型企业,以提升经营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1997年,法国政府颁布简化对中小微型企业行政管理的37项具体手段,以减轻中小微型企业的负担。
美国同样这样。据1997年OECD的报告,美国中小微型企业数目占企业总数的98.0%。中小微型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的53.7%。中小微型企业的GDP占全美国GDP的48%。又据美国商务部中小微型企业管理局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美国的中小微型企业总数约为2330万,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其雇佣人数占美国企业就业人口总数的52%;他们雇佣的高新技术行业的职员占总数的38%;它们的产值占私营部门总数的51%。美国新增就业机会的60%左右是在中小微型企业。
国内的状况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全部从业职员为6192927人,扣除农村劳动者1630273人,非农业从业职员为4562654人,其中在中小微型企业就业者为143946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1.55%,说明每100个劳动者中就有32人在中小微型企业就业,可见中小微型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所起有哪些用途。伴随国有经济的策略性调整,中小微型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就业中将要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可能释放出1.5亿,城市工业新增就业人口每年达数百万,城市下岗分流职员职员总数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这个时候强调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进步,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对缓解就业重压,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加入WTO后,促进民营企业的进步,同等看待地给民营经济打造公平的市场角逐环境是要紧首要条件。
第一是应当结合“入世”后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尚存的限制民营经济进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予以清理。
第二是政府应当拟定切实可行的民间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合指导,做到既有益于民营企业进步,又有益于整体经济进步大局。
第三是参照“世贸”规则,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允许外资进入的范围也同样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
第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第五是落实中央和有关部门关于增加和便捷中小微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筹资的文件精神,学习海外可行经验,加快金融革新以满足合乎条件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各方面的筹资需要。
第六是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加大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应付海外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七是要打破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思维定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达成两者优势互补。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回收、承包、出租、推广托管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借助国企闲置设施,吸纳国企富余职工,与国有企业互补互助,一同发展国内外市场,携手应付“入世”新形势。这不只可以帮助国有企业渡过策略性调整的一时难关,更能达到加快民营企业自己进步的目的。
除此之外,为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商务信息服务,引导民营企业理顺产权结构、规范组织形式、改进管理方法;通过税务杠杆来减轻民营企业的财务负担,鼓励民营企业多提供就业机会,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民营企业得到新的进步动力,就业能力就能提升。
在社会层面上,为外来民工改变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优化地方投资软环境的要紧内容。正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不佳。他们天天紧张、长期的工作而摄入营养不好的,居住拥挤,健康情况不佳。因此深圳劳动力的流动性非常高,增加了企业对于职员培训的投入而提升了经营本钱。
据调查,现在深圳民工的基本存活条件不佳。由于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为保证汇款回乡,外来劳动力压缩我们的生活开支,将生活开支和平时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 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水平低,也迫使民工压缩消费。
缺少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民工的进修培训提升等需要不能满足。
由于缺少社会的服务,一些企业不能不为民工提供食宿等,导致了新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实质本钱加强。
据调查,到深圳工作后有跳槽历程的民工占30.1%。其中,跳槽1次的占46.7%,2次的占27.9%,三次的占18.9%。据不完全调查,深圳企业的平均流动率约为25%,在某些企业中,最高的流动率达40%以上。如:日资奥林巴斯企业有工人总数4000佘人,2002年新年后,因工人辞工而新招工数近2000人。企业由于过高比率的工人流动而大大加重了企业的招工本钱和对工人的培训本钱。有的企业几乎一年到头都在招募和培训工人。过高比率的工人流动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甚至会使生产过程中断,而企业却没办法在市场上准时补充到缺额工人。这种情况直接构成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因此改变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供社会化的低利或无偿服务,能够帮助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的经营,从而有益于扩大就业。